晚清一位闽籍博物学家在其《闽产录异》中称:“凡茶,他郡产者,性微寒;武夷九十九岩产者,性独温。”究武夷茶品第不同的原因,正是武夷山地理环境的影响:“岩皆特拔挺起,凡风、日、雨、露,无一息之背;水泉之甘又胜他山;草且芳烈,何况茗柯。”在武夷这样的山水之地,连草都有芳香烈韵,何况茶呢!
山:钟灵毓秀
武夷山碧水丹山,2798平方公里的武夷茶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内,山清水秀,生态环境极佳,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,仅风景名胜区内就汇集三十六峰,七十二洞,九十九岩,峭峰深壑,群山环抱。可谓人间仙境,蓬莱瑶池。前世界旅游组织巴尔科夫人感叹:“这里的风光太独特,完全是自然景观。”她称赞道:“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,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。”
武夷山是地球同纬度地带面积最大、保留最完整、动植物种类最齐全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。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内黄岗区素有“华东屋脊”之称,是世界生物之窗,被喻为“鸟的天堂”、“蛇的王国”、“昆虫世界”、“亚热带动物园”。
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武夷山独有的自然条件。灵山产灵草,大红袍生长在这种“仙山灵草湿行云,洗遍香肌粉未匀”的环境中,真是“孕灵滋雨露,钟秀自山川”,是名符其实的生态茶、有机茶、绿色无公害茶。
土:砾岩厚壤
《蒋叔南游记》中说:“武夷产茶,名闻全球。土杂砂砾,厥脉甚瘠。以其踞于深谷,日光少见,雨露较多,故茶品佳,……如大红袍,其最上品也。”
考察武夷山茶园,多在岩壑幽涧之中,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,茶园土壤由火山砾岩、红砂岩及页岩组成,土质疏松透水通气性好,表层腐植厚,有机质含量高,富含养份。陆羽《茶经》称茶山之土“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砾壤,下者生黄土”,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,正如明代徐勃《茶考》所述“武夷山中土气宜茶”。茶树的四周岩壁遍布杂树野草,形成一种既有阳光,又不至于直接照射的环境,这就是专业上所谓的“漫射光”,避免了紫外线直照,形成岩茶的特殊品质。由于岩石多土层厚,在岩壁和溪涧边有许多野生四季兰和菖莆,灌木丛中长满桂花和杜鹃,一年四季空气中始终弥漫着清新的花香,对茶的香型产生影响。
武夷茶种植模式科学,茶区地形错综复杂,茶园大多利用山谷、深坑、岩隙、山凹和部分缓坡土地,以石砌梯,填土建园,这种盆栽式的茶大多错落于山林之间,茶园之间树木间隔,天然形成良好生物链,避免生物单一,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典范,为发展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气:顷刻万变
武夷山终日缭绕着朝云暮蔼,云在飞而似山在飞,雾在浮而似山在浮,如朱熹所言:“若飞浮来往,或有或没,顷刻万变”。
武夷山茶区气候温和,冬暖夏凉,因西北地势高,且群峰耸立,阻挡北部寒流的侵袭,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,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8¬—18.5度之间;雨量充沛,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。九曲溪、崇阳溪、黄柏溪三条溪流和峰峦、丘陵相互交错,形成独特的微域气候,山间常年云雾弥漫,空气湿润,年平均相对温度在80%左右。茶雷锋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、山涧岩壑之中,日照较短,多雾形成大量散射光,既无冻害,又无风害。
难怪早年在明朝,许次纾《茶疏》就说:“江南之茶,唐人首称阳羡,宋人最重建州,于今贡茶两地独多。阳羡仅有其名,建茶亦非最上,惟有武夷雨前最胜。”
水:清冽甘甜
传说3000多年前的彭祖就因为吃了武夷山的灵芝,饮了武夷山的泉水才长生不老。武夷山好,武夷水也好,一条九曲溪盘旋贯穿武夷山中,曲曲山回转,峰峰水抱流。
“香分花上露,水吸石中泉。”武夷茶茎干的周边,峰峰小流潺潺,山泉经过草木的净化,沿着峭壁的一道道岩缝,直抵茶树,渐渐渗入茶叶根部。就这样,碧水丹山,高山幽泉,迷雾沛雨,“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”,大红袍接受着天水的滋润,武夷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,奉献给人们独特的“花香岩骨”。
“九曲夷山采雀舌,一溪活水煮龙团”。九曲溪源自岩石深处,是真正的毫无杂质异味的纯净之水,用它来冲泡天下闻名的大红袍,那色那香,一点一滴都是原汁原味,回甘无穷。
茶饮天水,人饮茶水。武夷山的茶,武夷山的大红袍,就这样神奇地把人和自然水乳交融地连在一起。
水是武夷山的精灵。茶是大自然对武夷山的约好的馈赠。